危害特点:
幼虫危害芽、叶和果实。初孵幼虫群集叶片背面取食叶肉,残留上表皮;2龄开始分散活动,从芽基部蛀食成孔洞,使芽枯死;嫩叶常被食光,仅留叶柄;叶片被取食成缺刻和孔洞,严重时只留粗脉;果实常被吃成不规则的凹斑和孔洞,幼果被害常脱落。
形态特征:
成虫雌雄异型;雌体长10-22毫米,翅退化,体略呈椭圆形,灰色到黄色,有深灰色短毛和黄白色茸毛,头很小,复眼灰色。雄体长8-12毫米,体灰褐色,前翅黄褐色到红褐色。卵近球形,白色变为灰黄色。幼虫体长33-40毫米,头部灰色到黑色,有细毛。体黑灰色,有黄色和黑色毛,前胸两侧各有1束黑色羽状长毛;腹部背面中央有黄灰到深褐色刷状短毛。
主要分布:
分布于山西、河北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山东、河南、西藏、甘肃、宁夏等地。
生活习性:
一年发生2代。以2-3龄幼虫在皮缝中、粗翘皮下和树干基部附近的落叶中越冬。4月上中旬寄主发芽时开始活动危害,5月中旬开始化蛹,蛹期15天左右,越冬代成虫6-7月发生。第一代幼虫6月下旬开始发生,第一代成虫8月中旬到9月中旬发生。第二代幼虫8月下旬开始发生,危害到2-3龄,从9月中旬前后开始陆续进入越冬状态。有寄生性天敌22种,主要有姬蜂、小茧蜂、细蜂、寄生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