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态特征:成虫体小,长3毫米;状如蚊虫,具膜质透明翅一对,具3条明显纵脉,无横脉。后翅退化成平衡棒。胸背灰黑色。卵淡褐色,椭圆形。幼虫无足,蛆形体黄至橙色,纺锤形,长约3.5毫米。蛹长椭圆形,腹部橙红色,胸部及腹背等黑色。
发生规律:该虫年发生3-4代,以幼虫在土内越冬。翌年初夏幼虫开始为害,在叶出现虫瘿,6-8月为发生高峰期。成虫羽化盛期在7-8月,成虫集中在嫩叶表面产卵,叶面覆一层丝状物,保护卵。3-4月开始孵化,不久,幼虫潜入叶片内,刺激叶产生小型疱状虫瘿,叶片扭曲,植株生长不良。
防治方法:(1)加强栽培管理,合理施肥灌水,增强植株抵抗力。及时清园。秋冬季深翻土壤,消灭越冬幼虫。(2)保护和利用天敌。主要有姬蜂、小蜂等天敌昆虫。(3)化学防治 在初夏幼虫开始活动或在成虫羽化及幼虫刚孵化时,喷洒20%菊杀乳油2000倍液或40%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进行防治,喷药时必须配合新高脂膜一起使用,可改造高毒农药为中毒,中毒农药为低毒,低毒农药为微毒。控制农药挥发飘逸,防小雨水冲刷,降低每亩用药量减半,提高防治效果多倍。